-
又到了麥黃時節,看著網上關于麥收的圖文,小時候收麥的場景歷歷在目,栩栩走來......
麥子成熟的季節,站在稍高的地方,放眼望去,金燦燦一望無際,鼻腔里能體味到的是充滿泥土味的麥香。微風過處,麥浪滾滾,起伏有致......
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收麥。早晨醒來,天剛剛亮,還躺在炕上,一睜開眼,發現家里所有大人都不見了。這是一個搶收的季節,家家戶戶忙的就跟打仗一樣,大人們,肯定在麥地里割麥子。那時的我們,學校也會放一周的“忙假”專門讓回家幫忙干活。孩子們能干什么呢?就把各種綠豆湯,放了糖精的涼白開,灌進水壺,送到地里給干活的人喝。
金黃的田野上,大人們彎腰曲背,蹲在地里一步步往前挪。一手揮動鐮刀收割,一手把割下來的麥子收攏成捆。 麥頭朝上蹲在地里,讓它們繼續接受陽光的烤曬,以便于以后拉回場院的打碾。在過去,收麥是辛苦的農活,也是人們干的最歡勢的農活。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到了收麥之中,整個村莊都能感受到即將豐收的喜悅。
等麥子全部收割完以后,就到了碾場時節。 選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早晨太陽出來后。家里的勞動力以及趕來幫忙的七大姑八大姨,把麥子攤曬到場院里,這一道工序叫攤場。攤場也是技術活,大人們拿著叉,挑著麥子抖亂,抖的時候讓麥稈盡可能的錯綜紛亂,以保證攤好的麥稈蓬松透氣,最后松開手扔掉,讓麥穗一般都在上部外表,以便讓麥穗更多的接受陽光的烤曬,有利于碾場過程中的脫粒。攤完場,人們才回家吃早飯。我們的任務就是捧著赤紅水,坐在場邊的大樹下,一邊抓“拐”,一邊吆喝嚇唬著偷吃的麻雀。
開始碾場,那時村子里少有有機械化,勤勞的父母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添置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東方紅拉著用石頭鑿刻而成的碌碡,繞著場院的中心,在攤好的麥子上突突著轉圈。隨著碌碡的碾壓,,麥粒就會從麥穗上不停的脫落。每一次碾場都需要不少時間。這也是我們這些娃娃們快樂的時間,爬上東方紅車兜兜,坐在車廂,一圈一圈轉著.....大人們在場院邊的樹蔭下歇息一會兒,喝點水,男人們吸煙,女人們湊成一堆嘻嘻哈哈的聊天。
攤開的麥子被碾壓的差不多,原來十分蓬松的麥稈幾乎有一米多厚,現在已經被碾壓的平平展展,緊貼著場面,厚度大約只有一尺左右了,父親呼喊著人們來翻場。翻場就是用木杈把碾壓的平展展的麥稈挑起來抖一抖,把已經從麥穗上脫落下來的麥粒抖到場面上去,再把麥稈抖蓬松了,翻一個身,亮曬一會兒繼續碾。碾場,翻場,再碾場------,就這樣一次次重復,直至把麥穗上的麥粒全部碾壓的脫落下來為止。一般來說,至少需要翻場三、四次。如果開始攤的麥子多而厚,就比較難碾,就需要增加翻場的次數和碾場的時間。
起場啦,我們一些半大的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其中,大人們用寬寬的木叉輕輕抖動麥稈,等把所有麥稈集中起來,場院里剩下厚厚一層麥粒和麥粒包衣的混合物,人們用木锨,推板和掃帚把它們歸攏到一起,堆成一個大堆。這個時候的混合物主要是麥粒,如果堆在一起是比較沉重的,大人們用長一點的推板推麥子時比較費力,就能用上我們小孩子了。在推板的把手上綰一根長繩,大人們在后邊推,我們在前邊拉,跑動著,嬉笑吆喝著,一次次把推板拉向麥堆,漸漸的麥堆越來越大,每一次沖向麥堆,我的雙腳都會深深地踏進厚厚的麥粒中,腳腕上能感受到麥粒的溫熱與硬度。
場起完了,所有的麥粒都堆成了一大堆。就開始“揚場”,這是個技術活,村里的把式們抓一把麥子混合物,往空中一扔,隨即吆喝一聲“揚場啦”只見他們略彎著腰,由下向上,從前到后揮舞著木掀,將麥子由里向外灑向空中,形成一道美麗的弧線,在風的吹拂下,麥糠落在下風口,而金黃黃的 麥子小山一樣堆在把式們的腳下。婦女們戴著帽子,拿上掃除,利用把式們彎腰的間隙,輕輕掃除掉那些帶糠皮的麥子……
等揚完場,麥子在場里堆成一個個麥堆時,往往天已經黑了,月亮升起來了。月光下的村莊祥和,溫馨,村里人圍坐在一起,品評著今年麥子的收成。娃娃們成群結對玩游戲,“急急令,開馬城,馬城開,叫誰來。我叫黑蛋撞城來”
收麥時節,回想起曾經在麥田的足跡,灑在麥場的汗水,不由得面帶微笑。麥收的記憶刻在心里,讓人留戀,那段忙碌美好、寧靜快樂的時光,卻怎么也撿不起來回不到過去……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