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我們離家多遠,身處何方,家鄉這個詞,永遠是我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我和我的家鄉》這部以家鄉為題材的電影,我滿懷期待,所以早早就和朋友買了電影票,一起走進影院盡情觀賞,盡情歡笑。
全片由《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后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故事組成,該片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側面表述了對家鄉的想念與熱愛,展現了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最后一課》和《回鄉之路》。
《最后一課》講述了勃克林大學范老師患了老年癡呆,使得他的記憶只停留在了杭州千島湖望溪村的村子里教書時的場景,現在他的學生已經成為了村子里各個項目的負責人,城市化現代化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以至于現在再也見不到范老師當年的村子了,應范老師兒子的請求他們再一次齊聚課堂,重回1992年的課堂。可當老范踏入這個村子的時候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了,范老師卻能記起以前每一個學生的事情,當范老師在黑板上寫《我和我的家鄉》時,家鄉兩字范老師卻寫歪了,一個顏色的誤差使一切都穿幫了,范老師迷茫地走出了教室走在了鄉村的街道上,過去的記憶不斷與現在對比,陌生又害怕,見到了現在望溪村的小學,是那么的富麗堂皇,光彩奪目,最后見到了長大后的姜小峰,范老師激動落淚。影片中雖然沒有直接用語言來表述這二十多年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里面的場景切換,也讓我聯想起了我的母校。如今當我回到兒時的學校,看到以前泥濘的鄉村小路變成了寬闊筆直的水泥大道,以前粗陋的小屋教室四面透風,現在建成了現代化教學樓;原本破敗不堪的鄉村校舍變成了具有夢幻般色彩、設備齊全的中心小學。正是透過《最后一課》的記憶,讓我看到了祖國鄉村和基礎設施教育這二十多年來的變化,也正是有這樣一個個可愛可敬的支教老師通過他們無私的奉獻,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建設家鄉的創造者們。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回鄉之路》,故事的主人公喬樹林,他最初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滿嘴大話的“不靠譜”。在回鄉的路上碰到了同是一起長大的電商閆飛燕,談合作卻遭到嫌棄,但當他的事跡在校慶會上宣講后,讓我對他有了一個巨大的認識反差。原來十幾年來他一直在憑借自己的努力將全部財產都投入家鄉做沙地蘋果,一次次的失敗并沒有給他帶來打擊,雖然這期間他遭遇了許多失敗,還欠下巨債,但是他從未氣餒和放棄。他一心一意想把家鄉的沙漠變綠洲,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徹底擺脫沙塵暴和貧窮對家鄉的侵襲。終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在他與當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沙地蘋果也成功培育出來。
家鄉的環境需要治理也需要保護,這也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今年我的家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的爛泥路已經變成了寬闊的水泥公路,道路兩旁也一并栽上了小樹,使得大家的出行更加方便暢通無阻。伴隨著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浪潮,我的家鄉也正在不斷發展著,而我也在不斷成長,將來也要為我的家鄉奉獻我的微薄之力。
家鄉永遠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們都會憧憬著祖國和家鄉繁榮富強,家鄉燦爛的明天,需要我們每個人用智慧和雙手來建設。
(責任編輯:zg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