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公布,包鋼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家入選單位上榜。
包鋼擁有豐富厚重的工業歷史文化積淀,是新中國工業文明發展歷史的鮮活見證。包鋼的建設源于舉世矚目的白云鄂博多金屬共生礦,其稀土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鈮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包鋼曾是新中國156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設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一,“五一五協定”確定的蘇聯援建兩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之一。
建設初期,包鋼第一次引進大型鋼鐵企業成套設備、成套技術資料,并采用了蘇聯當時在鋼鐵工業上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最現代化的設備。1959年10月15日,周恩來總理親臨包鋼為1號高爐出鐵剪彩,內蒙古結束了“手無寸鐵”的歷史,翻開了自治區工業發展與包頭鋼鐵工業基地建設的新篇章。而包鋼1號高爐也是當時國內單體容積最大的高爐。包鋼的建成,在提升工業實力的同時,也為我國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員和煉鋼工人。依托于包鋼的建成和發展,鋼鐵大街、鋼32號街坊、鋼城飯店、包鋼醫院門診樓等一系列民生工程相繼建成,造福民眾,為城市經濟發展增添色彩。
如今,包鋼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工業基地、世界最大的鋼軌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科研基地。發展進步中的包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重視文化傳承與發展保護,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包鋼的“功勛爐”1號高爐現已成為煉鐵文化廣場的地標性建筑,屹立在包鋼廠區繼續見證著企業的進步輝煌;上世紀60年代從波蘭進口的4臺ET7蒸汽機車已經圓滿完成服役,至今仍完好留存;因包鋼而得名、因鋼鐵而命名的鋼鐵大街,現已成為包頭市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的聚集中心;凝聚包鋼人記憶和城市縮影的鋼32號街坊,真實完整地保留了大量前蘇聯援建包鋼時的建筑群;包鋼醫院門診樓也在發揮余熱為民生保障貢獻力量……還有大量豐富的史料選輯、設計圖卷、人物回憶錄等寶貴檔案資料被完好的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元素共同鑄就了包鋼獨有的特色文化,記錄著包鋼60多年的滄桑巨變和草原鋼城的工業文明進步。
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和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突出的、典型的技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次公布的保護名錄單位涉及冶金機械、交通市政、航空兵工、石油化工等多個行業的100家單位,代表了中國近現代工業技術、管理、組織等創新發展脈絡。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形成,有利于挖掘和傳承遺產背后的精神文化,喚起公眾對工業遺產保護的關注,進一步支撐科學決策,傳承和發展城市文化,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zgltw)